5月13日,同城即時配送服務企業(yè)達達集團正式向SEC(美國證券交易所)提交招股說明書,計劃以“DADA”為證券代碼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募集最多1億美元資金,鎖定即時零售第一股,京東在該公司持股51.4%。此輪募集的資金將主要用于投資技術和研發(fā)、實施營銷計劃以及擴大用戶群。
除了達達,本地零售即時配送行業(yè)中還有其他的好消息,這種利好趨勢在全球范圍擴散。盡管疫情嚴重,但卻給許多身處即時配送領域的企業(yè)提供了機會。例如美國的跑腿電商公司Instacart目前也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融資,該公司的資本估值達到140億美元,和上次相比翻了一倍。
達達主要做的是本地即時零售和配送,Instarcart則相當于一個基于實體零售店的“網絡賣場”,從本質上講,這些公司做的都是“本地按需即時配送”的生意。如今看來它們獲得的估值和投融資迅速增長,生意火爆前途光明。
之所以出現此種情況,除了疫情的影響,與近年普及的新零售本地化趨勢也密切相關。這種趨勢順應了怎樣的市場需求?又為何能發(fā)展到今天的局面?未來本地化即時配送又會如何發(fā)展呢?
一、新零售本地化大勢所趨,同城即時配送推動必不可少
本地化是新零售的核心場景,或者也可以說,新零售就是“本地化布局”。并不是說產品本地化,而是指消費服務本地化。這也就意味著,消費者在本地就能夠得到想要的產品與服務,而不用因為它們從異地過來再等待一定的時間。人們想要的商品可以在當地最近的門店進行配送,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收到貨。
新零售本地化有利于企業(yè)充分洞悉消費者的習慣和需求,從而在不同的地域布局最合適的產品和服務,實現資源最優(yōu)配置,并且可以提升用戶的收貨速度,減少商家在物流方面所需承擔的成本。
那么這種趨勢是如何形成的? 曾經實體零售行業(yè)的業(yè)態(tài)在中國不斷演進,從雜貨店、百貨商場到購物中心、專賣店、連鎖店等。進入21世紀,以淘寶、京東為代表的電商行業(yè)迎來了“黃金爆發(fā)期”,電商時代正式來臨。這使得傳統(tǒng)的實體零售行業(yè)遭遇了巨大沖擊,社會消費習慣逐漸適應了電子商務模式,加之日益增長的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傳統(tǒng)零售的空間被擠壓的所剩無幾。
然而表面風光的電商日子也不是那么好過。盡管多年來都保持快速增長,但增速卻是逐年放緩。隨著移動互聯網增長空間觸達天花板,“躺著也賺錢”的線上紅利期宣告結束,電商巨頭們相繼探索線下模式,線上線下固有的邊界被不斷打破,并逐步融合。
在2016年10月的云棲大會上,馬云提出了“電商已死,新零售才是王道”的觀點。他認為電商好比一條擺渡的船,而河對面則是新零售時代。
由此,作為新零售核心的本地化更是被巨頭們加以重視。
2018年4月,阿里以95億美元的金額對餓了么完成全資收購。當時,餓了么依托外賣服務形成了龐大立體的本地即時配送網絡,其即時配送體系“蜂鳥配送”當時日均配送訂單量高達450 萬,服務覆蓋范圍超過1200個大中小城市,騎手數量多達300 萬人。這與阿里想要達成的“3公里理想生活圈”的目標相契合。同年10月,阿里巴巴將餓了么和口碑正式合并,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平臺,意在打造完整的城市生活圈。
另外,阿里還與銀泰、高鑫零售、居然之家、聯華超市等眾多傳統(tǒng)零售業(yè)巨頭建立了合作關系,讓自家的新零售覆蓋多個與本地生活服務密切相關的領域。這些巨頭擁有大量的實體門店,對阿里打造“3公里生活圈”的目標大有裨益。
而其他巨頭在新零售本地化方面也積極布局。2016年4月,京東集團確認與眾包物流平臺 “達達” 合并,為中國眾多零售、服務和 O2O 企業(yè)提供規(guī)?;⒌统杀镜?ldquo;最后3公里”物流基礎設施服務,O2O 平臺沿用 “京東到家” 的品牌,通過與線下商超、零售店和便利店等多種業(yè)態(tài)的深度合作,在超市生鮮領域持續(xù)深耕。
2017年,騰訊參股家樂福、永輝超市、海瀾之家等傳統(tǒng)大型零售企業(yè),并且重金入股了美團點評,對新零售本地化的布局與阿里高度相似。
2018年10月,“蘇寧秒達”眾包App正式上線,進軍本地生活即時配送服務。主要為3公里社區(qū)生活提供30分鐘到達甚至更快的極速配送服務,以及預約時間精準送達的定時達服務。蘇寧廣場、蘇鮮生、紅孩子等蘇寧線下門店都接入了蘇寧秒達的即時配送系統(tǒng)。
由于巨頭們的積極布局,即時配送平臺得以迅速發(fā)展。 2019年下半年,達達集團的收入同比增速為90%,2020年第一季度,收入增速進一步提升至109%。在收入增長的同時,整體運營費率呈大幅下降趨勢,虧損率在近3年持續(xù)收窄。旗下的達達快送和京東到家在商超即時零售、社會化即時配送這兩個領域中的市場占有率均為第一。
疫情的爆發(fā)對即時配送平臺也是個機會。即時配送企業(yè)“閃送”在1月20日~3月15日共幫助用戶采購4078次口罩,263次消毒液,31次護目鏡及36次雙黃連,此外還送出80316筆醫(yī)院訂單。而從2月3日~3月2日,閃送餐飲類訂單連續(xù)4周周環(huán)比漲幅均超過20%。
可以看到新零售本地化勢不可擋,那么在此種趨勢之下,新零售本地化會如何發(fā)展,由此興盛的即時配送又會對當前的快遞行業(yè)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二、新零售本地化將更加深入,快遞市場整體格局或將變化
隨著下沉市場在電商行業(yè)的火爆,電商平臺更加注重本地化布局。除了布局配送平臺,本地倉、前置倉也是相當重要的,它們可以使新零售本地化更為深入徹底。
隨著三四線及村鎮(zhèn)地區(qū)對電商行業(yè)的價值日益凸顯,這些地區(qū)的用戶們對即時送達的需求也愈發(fā)強烈。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對商品豐富程度及購物時效性的需求,京東早在2016年就開始在這些地區(qū)布局本地倉和配送站點。倉內多儲備日常所需商品,如食品飲料、個護美妝、小家電等品類,最大限度地讓商品接近區(qū)域消費者,提升配送速度。
開設了本地倉的城市,物流速度全部由“次日達”提升至“當日達”。如此的高效便利吸引了大批網購新用戶,訂單數量成倍增加。京東還根據大數據對當日達訴求強烈的商品進行重點備貨,京東研發(fā)的(WMS)倉儲管理系統(tǒng)中的自動補貨系統(tǒng)還能根據貨物的出貨頻率對調庫、補貨進行提示,既提升了配送效率,又實現了更為高效的庫存周轉。
而蘇寧則在線下大力布局便利店品牌“蘇寧小店”。不到3年時間數量已超過10000家,蘇寧的目標是“3年內開20000家店”。其實蘇寧本來就是由傳統(tǒng)電器零售商成功轉型電商平臺的企業(yè),因此對蘇寧小店的布局也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回歸”。
蘇寧小店的定位是“社區(qū)型便利店”,主打生鮮食材,輻射閑散在家的老人與寶媽以及工薪階層的上班族。而生鮮食材保質期很短,不過蘇寧小店有蘇寧廣場、蘇寧易購提供的充足的倉儲支持,在貨物存儲與調配方面具備優(yōu)勢,每一個小店就相當于一個前置倉,還能為蘇寧易購等大型商超的倉庫滯留貨品提供消耗渠道。
電商企業(yè)的這些布局加速了新零售本地化的進程,在未來還會進一步推動本地即時配送市場規(guī)模的增長。 而隨著本地化的深入,即時配送需求愈加強烈,對傳統(tǒng)快遞企業(yè)的市場會形成擠壓。雖不至于短期內顛覆快遞行業(yè)格局,但即時配送的發(fā)展不可阻擋。
這種變化對傳統(tǒng)快遞企業(yè)而言極易產生 “鯰魚效應”,而對整個市場來說卻未必是壞事。 最近豐巢因為多收5毛錢犯了眾怒,盡管順豐有自己的理由,但造成今天的局面也是因為欠考慮的“霸王條款”和其中夾雜的一些“店大欺客”的傾向。傳統(tǒng)快遞行業(yè)格局雖已定,但因新零售本地化而迅速發(fā)展的即時配送形式會讓用戶有更多的選擇,也必然會改變傳統(tǒng)快遞市場的格局。
在這種趨勢下,不管是多“大牌”的企業(yè)都無法靠吃老本永遠屹立,這種“偷懶”的行為會很快讓其被更有活力更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企業(yè)擠壓。 未來新零售成為主流的幾率極大,因本地化而產生的即時配送需求必然迎來爆發(fā)。這將是即時配送企業(yè)的機會,也將是對傳統(tǒng)快遞企業(yè)的挑戰(zhàn),快遞行業(yè)或許很快會迎來新一輪的“洗牌”,進而形成新局面。文/東方亦落
申請創(chuàng)業(yè)報道,分享創(chuàng)業(yè)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chuàng)業(yè)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