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市場環(huán)境中,跨界競爭越來越趨于常態(tài),整合運營越發(fā)受到關注。然爾,從純粹的賣貨的角色到品牌化運營的轉變,知行難合一。因為品牌運營是一個整體,并不是單純的某一方面的事兒。關于品牌營銷,充斥著西方的洋理論,本文用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闡發(fā)品牌化運營的知行合一問題。
流量、轉化、客單價,被認為是三大關鍵。前兩項毫無疑問,都是過程??蛦蝺r放到最后不妥,因為:一方面客單價不同的類目沒法比,相同的類目不同的價格體系沒法比;另一方面,客單價也是過程,不是結果,利潤才是結果。
所以,在本文中,電商流量、轉化、利潤,來比作孔子說的《易經》天、地、人,三才。
A5服務市場匯集優(yōu)質電商品牌運營服務商,了解更多服務請掃描:

運營的因果
對于新進企業(yè),可以劃分成以流量為核心、以轉化為核心、以利潤為核心的三個階段,流量階段是投入期、轉化階段要現(xiàn)金流、利潤階段要上正軌。一個初創(chuàng)團隊精力有限,所以要以時間為節(jié)點,一個時期專注一個目標。
對于老企業(yè),除全員統(tǒng)一的標準,也可以把團隊按照流量為KPI核心、轉化為KPI核心、利潤為KPI核心分配,每個部分為兩塊,并可以根據(jù)以下內容細分到個人頭上。
把團隊劃分為管理層和執(zhí)行層。管理層的思想意識為知行合一的“知”,執(zhí)行層是知行合一的“行”。管理層不是《呼兒嘿呦》里唱的*,手往哪里揮,執(zhí)行層的勁就往哪里使。
再進一步說,營銷圈里最老套的“毛氏營銷理論”中:*是最偉大的“營銷大師”,因為*賦予了廣大人民群眾長期、中期、短期的利益,即從共產主義到打土豪分田地。
所以管理層不能只賦予長期利益,就是所謂的“畫餅”,沒有眼下的利益,執(zhí)行力也很難跟上。
上邊是插的題外話,暫且不展開。再說回來知行合一。企業(yè)運營的模式有很多種,KPI也有很多種。在互聯(lián)網(wǎng)形態(tài)如此快的競爭節(jié)奏下,很多電商做大后,死在了仍然只有獲取流量能力的知行下。因此,只會做一件事是不夠的。
品牌的是非
在品牌與賣貨之間,究竟是不是矛盾?當然不是,品牌就是為了更好的賣貨。
品牌和賣貨的區(qū)別在于:品牌是先管產品再做品牌,賣貨是先賣東西再做產品(譬如一些超市的自有品牌)。
而品牌這回事兒,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出來的。用短期的廣告ROI衡量,肯定不行,因為企業(yè)的投入產出不是兩條平行線,會保持一個比例。已經靠單純的買賣賺到錢的,要么做了別人不愿做的領域,要么有別人沒有的資源,要么趕上了過去的時機。這種優(yōu)勢,很可能是媒體的曝光、嫉妒或是某種資源的變化、平臺的戰(zhàn)略調整或是新的格局而消失。
也常常會有人拿一些成活百年以上的品牌來佐證一些理論,其實這些品牌也都是因為基礎的需求走過來的。譬如說吉普車、可口可樂、雷朋太陽鏡、ZIPPO打火機等,都是因為二戰(zhàn)的時候滿足了部隊行軍打仗的基礎需求,站在全世界的關注點上,沉積下來了品牌。這種故事,不是臆造出來的。要模仿這些品牌,先要從這些品牌的核心產品做需求時開始,而不是模仿現(xiàn)在的營銷。
品牌內部的著力在于:產品>渠道>營銷,
外部的表現(xiàn)在于:解決什么問題>代表什么價值>品牌烙印,
大抵是這么個順序。
流量分陰陽
流量獲取方法大抵如是,有內有外,有快有慢,有短有長。
目前都在以快流量為核心,但是來的快,去的也快。你能買別人也能買。你有技術,別人也有,別人沒有也可以挖你的。所以雖然不可或缺,但也難以沉積下來。
電商中,始稷把共享標題優(yōu)化、直通車、活動、展位等站內流量,和社會化媒體、百度、聯(lián)盟等站外鏈接統(tǒng)稱為短流量,“陽性流量”;
這些是大部分店一直在做的。而實現(xiàn)從店到品牌的進化,還要有屬性為陰的長線流量。
淘寶改版、開放平臺多了、搜索引擎格局呈現(xiàn)變化、移動電商熱,種種跡象,新的機會背后,是新的投入。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之前,產品上了電視廣告就能大賣,這是時機。同理,之前靠技術和給錢就能上的“陽性流量”熱銷的產品,還能走多遠?
“陰性流量”是長流量。
譬如:品牌名稱關鍵詞、品牌特有關鍵詞、品類+品牌關鍵詞、產品特有關鍵詞、軟性的內容鏈接等等。把這些詞在平臺、搜索上養(yǎng)起來,為你而來的流量比例提升了,比水軍公關實際的多。淘寶改版的標簽,也呈現(xiàn)出了這種趨勢。提升“陰性流量”,所謂口碑,就和你對自己產品的信心接近了,不需造作。
陰陽要平衡才是健康的狀態(tài),光有陽沒有陰不行,永遠實現(xiàn)不了品牌化;光有陰沒有陽也不行,沒有新的消費群不能長遠。兩種屬性的流量增長難度不一樣,速度不一樣,所以相應的目標和激勵也不應該一樣,這樣才能平衡。
轉化分剛柔
流量總體到一個什么程度是健康的、陰陽的比例是多少合適,要參照具體的類目中同價格體系的數(shù)據(jù)而定。光是同一個類目也不行,紅星和茅臺都是白酒,但一個銷量冠軍、一個利潤冠軍,不能把數(shù)據(jù)都放到一塊比。所以,一個品類,至少要劃分高、中、低三個價格體系來對比。
流量到達基數(shù)之后,就是轉化的事了。決定轉化的因素就是產品、價格、促銷、詳情(圖文)等等這些了,容易界定,不用多說。按照陰陽流量的分法,始稷把轉化再劃分為剛柔。
轉化要分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同一款產品的價格動因分為剛柔:促銷轉化為剛、正價轉化為柔;
第二個層面,不同的產品,引流類的低價產品為剛、高毛利類的產品為柔。
從促銷單品爆破向品牌化,需要經歷這兩個過程,否則品牌忠誠之類的概念無從談起。
新改版的淘寶可以看出一些趨勢,單品爆款作為入口越來越淡了,整體(店鋪)品牌的優(yōu)勢越來越重要。在店鋪和品牌之間,消費者購買的是產品,不是店鋪,所以品牌>店鋪。
促銷像“吸毒”一樣,從主動到被動,很難停下來。最后,要么真的虧本,要么就會玩起文字游戲。往哪邊發(fā)展都不是好事。
一方面要提高正價銷售,向正價售罄用力;另一方面要實現(xiàn)所謂溢價,以應對越來越多支出需要,所以要提高相對高毛利的產品銷售比例,盡量減少有價無市的形象SKU。
依照流量的方法,剛性轉化和柔性轉化也是一樣的。像路易威登一樣完全不靠促銷太遠,所以剛柔轉化也要平衡,要以不同的標尺判定??倸w,要把核心產品往中上提。譬如:89、158、248三個價位,把銷量從89往158上提。
再講一講題外的問題:結合陰陽流量的運營,至少先把長線的陰性品牌流量,導向柔性轉化的產品上。
再進一步,用線下的案例,就是把“經典款”設立在中高價位上,建立自己的關鍵詞系統(tǒng)并養(yǎng)起來。譬如紅星青花瓷、洋河藍色經典,都是用中高價格來打造“經典款”,并建立了自己的關鍵詞。
再具體點說:我們知道德系D級車,奔馳S、寶馬7、奧迪A8、大眾輝騰,假如說奔馳的重點在于S這一高端級別、寶馬在5,奧迪在A6這一中間級別、大眾則在于邁騰、帕薩特、捷達等更低的級別。
目前多數(shù)不成熟的品牌,都是大眾這種模式,而大眾是集團式的多品牌運營,自身就需要有這個差異。消費者會因為對滿大街奔馳S的傾慕而購買性價比低的E系、C系,而不會因為對滿大街速騰、邁騰、捷達等的喜愛,而去購買輝騰。
所以要實現(xiàn)品牌化運營,目前很多類目看似毛利高,實際上不足以支撐未來和對消費者心理造像。做到奔馳以S為中心步子太大,所以需要一個過程。像街邊的礦泉水不知不覺從1塊漲到2塊一樣。
劃分轉化考核的意義在于:提升利潤。
利潤分仁義
最終的結果不是客單價、不是復購率,而是利潤。也只有利潤,才是品牌的命脈。上邊說的方法,也都是為了利潤。
首先,利潤只有兩種獲取方式:降低成本、增加銷售(單價+銷量)。兩者是互相影響的。把前者定性為“仁性利潤”,后者為“義性利潤”,宏觀上為對上游的議價能力,和對市場的溢價能力。兩者的平衡,是最能體現(xiàn)一個企業(yè)團隊的品牌化運營能力。
利潤的劃分,還可以有不同的層面,根據(jù)不同類目、不同品牌的需要來設定。譬如:
第一個層次(靠人到靠己):第一次購買為“仁性利潤”,之后的購買就是CRM的“義性利潤”(如關聯(lián)團隊權責,可以利潤改換為銷量,下同);
打一個比方,諸葛亮第一次抓到孟獲可能有各種原因,但是接二連三的抓到,就是諸葛亮真的比孟獲厲害。仁義的比例是多少,當然也要根據(jù)不同的品類來看。譬如空調和襪子本身就不一樣,同是空調,格力和海爾又不一樣。復購率低的耐用品,就要以“經典款”帶動其他產品的銷售。
第二個層次(產品到品牌):購買單品為“仁性利潤”,同時購買關聯(lián)產品就是品牌營銷的“義性利潤”。
這是一個整合、借力的商業(yè)時代,但是靠人終不如靠己,規(guī)則隨時在調整、格局隨時在變易。打通直接到達消費者的品牌路徑,建立 “品牌烙印”,才是真正的品牌化運營的利潤。
關聯(lián)銷售是老話題,有iPad和SmartCover的關聯(lián)、牛仔褲和腰帶的關聯(lián)等等。
關聯(lián)銷售,依舊以單品突破的策略沒有什么錯,只是由以低價為標簽的“爆款”向以差異性的優(yōu)勢關鍵詞為標簽的“經典款”邁進。從而到達品牌習慣、上癮。換言說,關聯(lián)銷售的效果,首先是核心產品帶來的“品牌感受”。
品牌化運營是一個整體是事,需要團隊的和合性。但在合的總架構下,把不同的部分到個人劃分出來,即便有英雄性,也要建立在和合性之下,實現(xiàn)更高的可控性。知道問題出在哪,勁能用在哪,事能做到哪,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申請創(chuàng)業(yè)報道,分享創(chuàng)業(yè)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chuàng)業(yè)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