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是1946年誕生的埃尼阿克,世界上第一臺便攜電腦是1981年誕生的“奧斯本1號”,世界上第一部智能手機是1993年誕生的IBM Simon。
它們之間看起來毫無關系,但卻暗含一種關于創(chuàng)新的微妙潛規(guī)則——隨著時間推移,產品創(chuàng)新對設備本身的改動越來越小,對設備能力的拓展越來越大。
說人話就是,IBM Simon和今天的智能手機已經有些形似;奧斯本一號和現代筆記本看得出基因的類似,也猜得到哪些地方繼續(xù)改進了很多年;而埃尼阿克則只能讓人把它劃入超算的行列,和家用計算機不在一個次元。
所以,哪怕埃尼阿克最開始用于計算彈道數值,擁有“軍轉民”的高大上的能力,但顯然不會有人拿它和今天已經能部署AI的個人電腦相比。這是時代的鴻溝。
在今天,能夠產生巨大影響的創(chuàng)新已經不太容易出現在產品形態(tài)上,產品的綜合能力才是突破口。因為科技的唯一朝向,和一切進化,都是為了暗中給未來會誕生的某些終極技術鋪平土壤。因此,我們遇到AI PC,就像是一種命中注定。
PC,又見PC
發(fā)明“奧斯本1號”的亞當·奧斯本是個“神人”,B站UP主小約翰可汗曾經為其制作過一期“如何在年入上億后迅速破產”的個人生平視頻——在發(fā)明便攜電腦后的十年間,奧斯本相繼探索了軟件捆綁銷售、低價搶市場再迭代收費模式等超前理念,但都因為和當時的軟硬件市場環(huán)境不匹配,沒能走得更遠。
而在隱退前的最后一年,1992年,奧斯本成立了“諾提克”公司,在一個筆記本電腦尚未徹底定型的時代,提出了一個天才想法:人工智能。他希望,計算機能實現人機互動功能,比如語音識別和計算機視覺,從而幫助人類執(zhí)行指令和任務。不出意外地,這個想法再次因為當時的條件限制夭折。
但到了今天,用個人電腦承載人工智能的時代,真的來了。這是PC功能史無前例的拓展。
為什么是AI PC?或者說為什么PC會在這么多年后又和AI“靈魂契合”?在去年底聯想聯合IDC發(fā)布的業(yè)內首份《AI PC產業(yè)(中國)白皮書》中,它們用自己的答案,給當年奧斯本的瘋狂創(chuàng)想做了一番來自未來的解釋:
· PC具備全模態(tài)的人機自然交互條件。奧斯本之所以敢于在上個世紀90年代大膽嘗試PC的進化,就是因為PC已經能和人類的聲音、文本、圖像內容,形成溝通的鏈路。
· PC是承載最多場景的個人通用設備。它的軟件生態(tài)起步很早,人類社會有一大半已經屬于計算機世界。所以在PC平臺上,AI能做的工作更多。
· PC是迄今為止最強的個人計算平臺。受摩爾定律和半導體行業(yè)發(fā)展影響,短時間內人類應該找不到顛覆現有算力模式的新產物。PC的性能之前被人類使用場景限制,但AI這個“性能怪”剛好適合PC。
· PC是存儲容量最大、最受信賴的安全終端。通過對本地配置、云端應用和本地化部署的靈活應用,PC在功能持續(xù)豐富的情況下,可以把安全和隱私做到極致,甚至完全不開放。
所以,4月舉行的2024聯想創(chuàng)新科技大會上,聯想帶來了內置個人智能體“聯想小天”的 AI PC系列產品,并且確立了內嵌個人大模型與用戶自然交互的智能體、配備CPU/GPU/NPU相結合的本地異構算力、建立個人知識庫、連接開放AI應用生態(tài)、保護個人數據和隱私安全等幾大特征。
這不是埃尼阿克式的創(chuàng)新,但對AI的未來發(fā)展而言,聯想站在AI PC的“造物主”行列里,成就絕不會低。
新物種時代:智能體
今年1月的CES 2024上,Google Brain創(chuàng)始人、斯坦福大學副教授、OpenAI首席執(zhí)行官山姆·奧特曼的老師吳恩達,和斯坦福大學Human-Centered AI研究所聯合主任、谷歌云(Google Cloud)前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李飛飛,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的對話。
雙方一致認為,人工智能將在2024年繼續(xù)深化,成為“下一次數字革命或工業(yè)革命真正的變革性驅動力”。但雙方分別提到了對個人來說更有價值的一點:
吳恩達認為:“在你的筆記本電腦、個人電腦或工業(yè) PC 上運行邊緣人工智能,這方面的能力實際上比大多數人認為的要好得多。我認為這將推動很多設備的銷售,也將推動很多計算機科學的發(fā)展。”
李飛飛則認為,人工智能實際上會替代具體的“任務”(task),而不是整個工作崗位(job)。
一個是AI PC的使用方式,一個是具體的工作邏輯,合在一起,就為普通人指點了迷津。
首先,AI PC具備“端”的價值。過去這些年,智能手機離普通人更近,PC總是扮演上班工具的角色。這是因為,很多人其實并不需要用到PC的高階性能或配置,英雄沒有用武之地。
但是可以預見,因為大模型和AI技術的介入,PC溢出的能力將得到更多利用。甚至對現實的端側應用來說還不夠,還需要加碼——有多大算力,辦多大的事兒。所以,聯想提供了CPU/GPU/NPU相結合的本地異構算力。搭配上引入端側智能體,人人都有可信可靠的AI。
這不是說PC加上大模型就變成了AI PC,而是說在大模型的引導下,普通人將能更多發(fā)揮硬件的潛能,進而帶動PC和大模型的升級。當然,端側布局的安全性也明顯提升,尤其是對企業(yè)級應用而言。
其次,要激活“端”的價值,需要“云”的協(xié)同。更確切地說,是需要一個符合AI時代需求的基礎設施網絡的支持。中金公司指出,若只依靠云端算力支撐模型推理,成本及能耗會顯著增加,所以端側有獨特的應用驅動價值。而同時,如果是企業(yè)級的復雜應用,能和云側部署的通用大模型協(xié)同工作,創(chuàng)建一個AI全能覆蓋的空間,自然會讓AI PC更聰明。
聯想從2017年就開始基于“端-邊-云-網-智”新IT架構著手全棧AI布局,目前已成為中國首個完成全棧AI布局的AI解決方案與服務提供商。而且,聯想在自身具備豐富的AI服務器、AI存儲等高性能計算產品的基礎上,提供了智能混合云平臺、AI平臺工具等服務支持,提升了端云協(xié)同的潛力。
最后,賈維斯之所以是賈維斯,是因為能力,而非酷炫的操作方式。AI PC的價值要讓更多用戶看到,不但要“復刻”通用大模型和云端智能體的功能,還要和PC應用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感官體驗的直接進步。
這是聯想AI PC個人智能體——“聯想小天”的領地。“聯想小天”既可以實現通用大模型智能體擅長的繪畫、PPT制作、文檔處理等能力,還能和PC宿主的使用情況相結合,提供即時型服務。“聯想小天”是一個智能體,PC本身也有智能化能力,通過和“聯想小天”的自然語言交流,用戶的需求和工作就會被拆解、規(guī)劃、執(zhí)行。
如果是企業(yè)版,企業(yè)智能體會分散入企業(yè)系統(tǒng)內的多個終端,宛如一支AI“軍團”,將所有的數據信息管理利用起來,變成生產力。
這就是李飛飛所說的,人工智能對任務的替代,也是普通人能和AI PC擦出的火花。下一個時代,我們將和智能體共生。
后中爭先
如果按最初創(chuàng)造PC、AI這些事物的人的想法看,今天的所有人,都是后來者。因為,那一個引爆世界的想法早就醞釀出來了。
但是,我們一般褒獎敢為天下先的行動,是因為我們贊譽他們的突破性。而從實際行動來說,時代不會總是給天才寫“爽文”,第一個吃螃蟹的創(chuàng)新者,往往很難把實際行動貫徹到十年、二十年之后。它們大多只能開路,無法遠征。
相反,貢獻最長久的,是和行業(yè)一起走了很遠的人。在恰當的時候,這些人和企業(yè)會推動天才想法落地,變成社會的生產力,這就是“后中爭先”。它之所以如此演化,是因為技術和商業(yè)的發(fā)展,都要遵循周期的規(guī)律。
比如,在大模型初生之時,百億千億的參數量是無法放進PC的。但是,谷歌和Meta這樣的公司用輕量化思維,創(chuàng)造了7B參數量的Gemma模型和Llama模型,并且不斷迭代。而目前,聯想在端側的模型大小也約為7B,由異構算力共同決定。不經過模型壓縮的過程,超大參數模型也落不了地,AI PC很難向應用的完全體靠攏。
另一方面,聯想在端側和基礎設施側都具備巨大優(yōu)勢——全球PC市場占有率第一,全球平板電腦前三,AI基礎設施全球前三,科學計算供應商全球第一。這些成就的取得,經歷了漫長的建設。沒有這些時間和貢獻,就不會有AI PC的發(fā)展,和“一體多端”戰(zhàn)略的貫徹。
這個世界浮躁地追逐概念,但聯想沉穩(wěn)地守護了整個PC時代的發(fā)展,直到成為AI PC的定義者,將未來的畫卷徐徐鋪開。
幾十年后,奧斯本只留給世界一個傳奇,但世界正在回到奧斯本想象的軌道上來,只是接棒人已經變成了聯想這種差不多同時代存活下來的企業(yè)——1984年,聯想成立,至今四十而不惑。撥開迷霧的聯想,腦海中已清晰呈現,通往AI時代的道路。
來源:松果財經
申請創(chuàng)業(yè)報道,分享創(chuàng)業(yè)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chuàng)業(yè)新機遇!
2025國際人工智能程序設計精英挑戰(zhàn)賽(IAEPC)在香港中文大學成功舉辦。來自深圳的學生吳林林作為主辦方記者團成員,采訪了大會嘉賓:全國政協(xié)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IAEPC聯合發(fā)起人黃錦輝先生。在吳林林的采訪中,黃錦輝教授勉勵年輕人要像懂中文和英語一樣懂AI,
昨天新出了一個AI,據說比DeepSeek還牛,而截止到今早,已經有10萬人在排隊申請Manus邀請碼了,而且它邀請碼已經炒到10萬了。這是北京的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蝴蝶科技,創(chuàng)始人是一名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90后畢業(yè)生肖弘,突然向全球宣布: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人工智能、通用智能體產品出現了,名叫Manus
謠言肆虐,擦亮眼睛
蘋果16弄了兩個版本,一個是專門給中國人用的,準備用百度的AI,還要交錢。第二個是全世界都可以用的,用了ChatGPT,包括臺灣、香港、澳門都可以用。以后都這樣了。好,問題就出在這,蘋果和百度的合作出現問題了,新聞連起來看,才能明白其中含義。新聞一:蘋果正在和騰訊、字節(jié)初步接洽,考慮將二者的AI模型
“技術日新月異,人類生活方式正在快速轉變,這一切給人類歷史帶來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奇點。我們曾經熟悉的一切,都開始變得陌生?!庇嬎銠C之父約翰·馮·諾依曼曾這樣說到。
“人工智能的商業(yè)模式,是要創(chuàng)造一個市場,而非一個算法”。這是世界AI泰斗MichaelI.Jordan的觀點。而當前的全球AI市場,占據主導地位的中美雙方,卻也走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技術路徑,前者執(zhí)著于前沿技術的探索,后者則發(fā)力應用優(yōu)化和商業(yè)化落地。南轅北轍的兩個方向,或許已經無法直接進行排位先后、優(yōu)
智能體進化發(fā)展了一年,現在的RPAAgent迭代到什么程度了?從實在智能最新發(fā)布的實在Agent7.0,看RPAAgent的迭代升級抓取豆瓣信息、自己制作PPT,這款AIAgent真的實現了流程全自動化AIAgent構建到執(zhí)行全自動化,持續(xù)進化RPAAgent再次降低智能體應用門檻實在智能重磅發(fā)布實
崔大寶|節(jié)點財經創(chuàng)始人進入2024年,大模型似乎有熄火之勢:資本市場,與之關聯的概念炒不動了,英偉達股價動輒暴跌重挫,引發(fā)“泡沫戳破”的擔憂;消費市場,BATH們的推新活動少了,產品更新迭代的速度慢了,民眾的關注度降了……熱鬧的大概只剩下兩場酣仗:自5月15日字節(jié)跳動宣布“以厘計費”,打響國內大模型
文|智能相對論作者|陳泊丞好消息!你心心念念的事業(yè)單位發(fā)錄取公告了!壞消息!他們沒錄你,錄了個數字人。圖片來源網絡隨著數字人技術的突破,越來越多的傳統(tǒng)企業(yè)和機構開始用上了“數字員工”。甚至很多中國人心心念念的“鐵飯碗”,也被這些數字人給捧上了。數字人捧上了“鐵飯碗”簡單翻看一下全國各地事業(yè)單位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