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工作10年的老產品,我一直對自己的履歷耿耿于懷。縱觀這幾年,雖然產品技能層面不斷被點亮,但嚴重缺乏業(yè)務上的連續(xù)性,也就導致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成績 。
同時,我也清楚地觀察到,從18年開始,產品經理的價值就在逐漸縮水 ,彼時市面上開始出現如“古典互聯網、增長黑客、私域流量、KOC”這樣的名詞,而“商業(yè)化、用戶增長”等崗位也在逐漸替代產品經理。今天還聽說騰訊內部郵件要重新定義產品經理,只有12級以上才能叫產品經理,以下都是產品策劃/運營 。這也從側面說明互聯網產品,或者說產品經理們所標榜的“體驗為王”,對這個行業(yè)的影響力在減弱。
造成這種結果,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流量價值被轉移了 。
移動互聯網剛興起的時候,流量價值是經由移動設備特點體現出來的。彼時智能手機開始流行,人們不知道用手機除了打電話發(fā)短信還能干什么,于是基于這項新技術而來的,就是滲透到移動場景下提供解決方案的各App產品 。
產品經理這個概念,是寶潔為開發(fā)新產品線而設立的負責人崗位,本來就是個要對業(yè)務結果負責的高級崗位 ,也挺奇怪到中國后變成了“App體驗設計師”。不過仔細想想也合理,移動App早期時代,市面上的App品質良莠不齊,那時如果注重體驗、注重用戶需求,做出來的產品就是能拿到結果,也就是App的DAU和留存(間接帶來廣告收入)。
但現在呢?移動互聯網的場景已被各超級App覆蓋,能通過體驗帶來的增長微乎其微,也就是說,流量還在那兒,但價值已無法通過體驗獲取 。
回想起來,我雖然也算入局較早的一批產品經理,但那時從事的崗位,第一不以移動場景下解決方案為主(都是做后臺、做數據);第二也不直接帶來業(yè)績結果(有結果的都是銷售),也就沒落下什么好處?,F在意識到這個問題了,紅利也沒了,也挺苦逼的……
但沿著這個思路,我們這些做互聯網產品的,還有什么路可走呢?
還是我剛說的,流量還在,只是價值轉移了,我個人覺得,是轉到了品牌上 。
這個觀點的邏輯是:當流量被各超級App鉗制,同時沒有新場景圈住新人群時,還有什么辦法讓流量向你傾斜?打響你的品牌是關鍵。
類比寶潔的例子,開拓新產品線獲得成功,有2種可能,第1是新產品涉足了新領域,打開了一片新市場,有先發(fā)優(yōu)勢;第2就是新產品的宣傳到位,讓更多人認識到了你。前者類比古典互聯網時代,而當下則更像后者。
其實在美國,早期的產品經理本來就是品牌經理出身,最擅長的就是品牌策劃、營銷、宣傳、推廣,只是在谷歌的梅姨時代才要求產品經理會寫代碼。于是,擺在你面前的,要么就是寫代碼,要么就是做品宣,你選哪個?
再進一步想,當下流行的用戶增長、流量操盤手、商業(yè)化崗位,本質上是什么?我理解就是“洗用戶”,說白了就是收割已被各大廠鎖死的平臺流量,把它們圈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完成變現。至于怎么圈,要么是悶頭自己找方向、要么是圈子和圈子之間互洗、要么是花錢算ROI左手倒右手。這些,雖然會迅速產生收益,讓數據好看,但產品經理還真挺難鉆進去的,畢竟在用戶導向的價值觀下,視野會變窄。
那么,產品經理如果從做品牌切入來拿結果,好做么?我覺得可以一試。
第1,產品經理是最清楚產品價值的一方
做品牌,首先要讓用戶對你建立信任感。而這正是產品經理擅長的。做App有條金科玉律,就是一定要向新用戶傳達清楚產品理念,引導他們完成核心功能體驗。把這個思路運用到做品牌上,在觸達用戶時,通過功能前置、激勵體系、游戲化設計等手段,引導用戶完成首次產品體驗,也許會比單純品牌洗腦曝光要好很多。
第2,做內容的門檻不高,切入機會多
從13年在網易新聞到現在,我也算做了7年內容產品,我發(fā)現內容天然是做品牌最好的抓手,因為它既具備自傳播性,也可以產生品牌溢價,最關鍵它上手也不難。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現在似乎人人都在做內容,從早期的公眾號,到現在的直播、短視頻。內容永遠是C端剛需,我相信懂內容的產品經理,一定會在做品牌這件事上如虎添翼。好在“古典產品經理”就是以內容、社區(qū)、社交起家的~
第3,靠品牌來吸流量,比“洗流量”更有長遠影響
品牌的優(yōu)勢在于傳承,越是經典品牌,持續(xù)時間越久,越不需要找流量,因為流量會主動找過來。只是好品牌是要花時間“磨”的,也就是不斷創(chuàng)造好內容,提供好體驗,但產品經理反而是耐得住寂寞,追求美好的一群人,讓他們來做正合適。
第4,做品牌這件事,需要被產品思維改變
傳統(tǒng)做品牌的思路,要么是大開大合的廣告投放,要么是玩命鋪渠道做收入一個不行換另一個。這些做法要么燒錢,要么打價格戰(zhàn),沒什么壁壘,到最后會導致下游利潤率越來越低。
而產品經理擅長對目標人群本質需求做拆解,知道如何利用同理心分析客戶心理,給出對應解決方案。同時,擅長技術驅動的產品經理,會以終為始,搭建流量轉化漏斗,基于業(yè)績目標倒推推廣手段,再根據數據反饋不斷選擇最優(yōu)方案。未來做品牌的,一定是品效合一的。
其實仔細看,上面的一些做事思路,和做增長還有點像,怪不得《我在一線做增長》這本書說產品經理做增長有天然優(yōu)勢。
當然,上面的觀點僅代表我個人想法,并不是說做品牌就是產品經理的救命稻草,只是正好最近在看品牌營銷的書,有些感觸。但有一點要明確,未來的互聯網人,無論產品、技術、運營,都要以業(yè)務負責人為目標,以“拿結果”為導向,單純只是“把一個想法做出來”還遠遠不夠,與你共勉。
你覺得古典互聯網人還有哪些出路?期待你的回復與我分享~
申請創(chuàng)業(yè)報道,分享創(chuàng)業(yè)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chuàng)業(yè)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