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有法律可以管隱私泄露了!7月6日,《深圳經濟特區(qū)數據條例》在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網站公布。這是中國數據領域中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的立法,其中對“不全面授權就不讓用”、大數據殺熟、個人信息過度收集、強制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和強制推薦廣告等問題都給出了相關的規(guī)定和處罰。
《條例》公布之后,該消息沖上熱搜,參與討論的網友幾乎全部是支持的態(tài)度,并建議全國推廣。從網友的態(tài)度可以感知,關于數據隱私泄露的問題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許多人深受其苦。
如今在許多領域都達成了一個共識:掌握了大數據就是掌握了未來。這種觀念使得越來越多的平臺和企業(yè)追逐數據,熱衷獲取用戶隱私。不可否認,這樣做的確有很多好處,能給平臺帶去諸多利益。但是用戶能得到什么呢?犧牲了隱私也換不到便利,反而會陷入信息繭房,被困在狹窄的閾值范圍之內,還會因隱私泄露增加風險、感受到無盡的麻煩。
盡管一些平臺和手機廠商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對此采用了一些技術手段,輿論也不乏批判之聲,但數據隱私泄露問題仍然持續(xù)存在。而此次正式立法,或許能成為解決隱私泄露問題的強大力量。
一、用戶苦隱私泄露久矣,平臺被利益牽引很難不“窺私”
談起隱私泄露,恐怕我們都有許多話可說。中國消費者協會于2018年開展的“App個人信息泄露情況”的調查就已經反映出了該問題的嚴重性。該調查的結果顯示,85.2%的受訪者遭遇過App個人信息泄露發(fā)情況,67.2%的受訪者所使用的App在其功能不必要的情況下獲取了手機中的隱私權限。
截至目前,中國的互聯網用戶量已達9億,應用程序更是多達數百萬個,其中不少App都熱衷于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所謂“過度索權”,我們在生活中其實都體驗過。例如菜譜App要查看手機中圖片的權利,視頻App要查看通話記錄的權利。今年4月,工信部下架了60款過度索權的App;7月5日,浙江省網信辦通報了57款違法違規(guī)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App,包括購物類、游戲類、新聞工具類等多種類別。
該問題的嚴重程度由此可見一斑。許多App以前要隱私的時候還會多少遮掩一下,但近來卻愈發(fā)明目張膽,直接就要求用戶默認授權了,甚至是強制索要授權,否則就不讓用戶使用產品。
此外,大數據殺熟、強制使用人臉識別等問題也非常典型。關于大數據殺熟的問題已經有了許多討論,不必贅述。而人臉識別,包括指紋識別、虹膜識別,確實更安全也更方便,可如果是強制使用,不僅違背了用戶意愿,還會給用戶的信息安全乃至人身安全帶去更多風險和隱患。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用戶對互聯網逐漸了解,對于某些互聯網平臺違規(guī)收集數據所造成的惡果也所知甚多,自然會對這類平臺在心里形成不太正面的印象。那么話說回來,這些熱衷“窺私”的平臺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作為所造成的后果:有損于平臺的口碑和形象,增加用戶流失的風險。更何況,不少平臺費盡心思獲得的數據其實它們自己根本就用不到。
如此來看,收集用戶的數據隱私根本就是一件違規(guī)、費力,還不一定能討到好的事情,那么這些平臺到底圖的是什么呢?
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此舉能夠帶來可觀的利潤。
以現有的大數據分析能力,不少平臺一旦掌握了用戶足夠多的數據信息,就能夠把用戶解讀透徹,現在很多App可能比用戶自己還要了解用戶:興趣愛好、消費能力、購買習慣......都能夠通過分析精準得出。
這就有如烹飪,當廚師完全掌握了用戶偏愛的食材和口味,做出的飯菜必然最合用戶心意,用戶也必然愿意為之買單,那么平臺和企業(yè)的收益自然會節(jié)節(jié)攀升。
當然也可能有些過度收集數據的平臺打的是賣用戶信息的主意。既然數據如此重要,多掌握一些總是沒有壞處的,就算是自己沒有分析能力與技術,也能夠賣給第三方換個好價錢,本質上還是受到了利益的誘惑。
此外,還有一些平臺可能是受到了行業(yè)輿論的引導。 過度重視大數據,在其他平臺奮力積攢和爭奪大數據的趨勢下,很容易產生焦慮情緒,最終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跟風的舉動。
足夠誘惑的利潤,加之過度重視大數據的風氣,導致違規(guī)收集隱私行為泛濫。
二、用戶犧牲隱私,究竟換了誰的便利?
一些熱衷收集用戶隱私的平臺,總喜歡給自己找到“偉光正”的理由,常常美其名曰“提升用戶體驗”。這種論調符合“犧牲隱私換便利”的觀點,但是犧牲了隱私的用戶真正得到的又都是些什么呢?
如今用戶畫像和個性化推薦是許多互聯網平臺都在使用的技術。在很多App中瀏覽信息的時候,不管是購物也好,看視頻也罷,平臺都會根據大數據給用戶頻繁推薦相似的產品和廣告。
這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讓用戶享受到了更加精準和更具個性化的商品與服務,給人的感覺就是在為用戶提供方便。但實質上,這種方式很容易使用戶陷入“信息繭房”(人們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這會導致用戶的視野日漸狹窄,失去許多更有價值的信息。
此外,用戶的許多信息一旦遭到泄露,會造成更大的麻煩。
像近年很火的人臉識別、聲音解鎖、虹膜識別等一系列生物識別技術,在金融、醫(yī)療、教育、交通等多個領域得到大范圍的應用,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給人們提供了更優(yōu)質的體驗。
然而與普通的數據信息相比,生物識別數據具有唯一性、終身性,以及不可更改性。一旦遭到泄露,被不法分子濫用,對用戶而言后果只能是得不償失。
例如,佛山某房地產公司曾在未提前告知消費者的情況下,通過樓盤售樓部安裝的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攝像頭對進入售樓部的人員進行人臉抓拍,自動識別客戶是自然到訪還是分銷商介紹而來,據此向分銷商結算代理費。
就這一事件來說,即使沒有給用戶本身造成太嚴重的惡果,也難免讓人心里不舒服。更何況個人信息隱私未經同意不得私自采集,這是用戶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力,也是平臺和企業(yè)應該遵守的規(guī)則。
不論從何種角度來看,用戶都沒能因犧牲隱私獲得太多的便利。 反倒是那些收集用戶隱私的平臺,一邊擺出為用戶好的架勢,一邊利用數據牟利,留給用戶的只有更多的麻煩:用戶用慣了某個平臺,卻被平臺屢屢殺熟;用戶成為了平臺會+員,但一些服務的價格反而更高;用戶只不過是開了幾個授權,就頻頻被推銷、詐騙電話騷擾......
這種狀況著實令人煩悶和心寒,也進一步證明了“用隱私換便利”就是個偽命題。而一些平臺和企業(yè)同樣意識到了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對自身和行業(yè)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和埋下隱患,也在積極采取措施解決相關問題。
三、技術和輿論十分必要但還不夠,立法才是終極“殺器”?
關于違規(guī)收集隱私的問題,各種媒體沒少給出批評與建議,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網”等主流媒體,也就這類問題專門進行過討論。今年315晚會也展示了App過度索權的現象??梢娺@類問題還是頗受輿論關注的。
而像蘋果、華為這樣的手機廠商也從技術層面著手?;蛟S它們意識到了隱私保護的效果直接關系到產品的口碑,倘若某品牌的手機頻頻出現信息泄露問題,那么極有可能對其口碑和銷量造成負面影響,所以采取措施是必要的。
蘋果在2019年增加了一項功能,在應用后臺收集用戶位置數據時會給出提醒;去年又開啟了防止追蹤信息功能,當App訪問設備的麥克風、相機、剪貼板或其他敏感數據時,iOS 14系統將給予用戶視覺通知。
華為則在Mate 40系列手機上增加照片分享脫敏、投屏信息隱藏、限制廣告跟蹤等功能,將隱私保護場景化,滲透到用戶的具體使用場景中,給用戶更好的隱私保護和使用體驗。
這些關注與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數據泄露問題,但仍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從本質上來講,只有增加違法成本,形成強有力的震懾作用,才可能產生足夠明顯的效果。 而在《條例》中,可以看到對許多當前較為嚴重的問題都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
例如,在處理個人信息時,應當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取得同意,數據處理者還應提供撤回同意的途徑,不得對撤回同意進行不合理限制或附加不合理條件;
還有就是利用大數據對用戶進行畫像時,需要明示用戶畫像的具體用途和主要規(guī)則,用戶有權拒絕“被畫像”和“被推薦”。對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除非是為了維護其合法權益并征得其監(jiān)護人明示同意,否則不得進行個性化推薦。
此外,還有不得強制使用人臉識別。對“大數據殺熟”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上限可達到5000萬元。
關于數據隱私泄露有了明確的立法,是非常重大的進步。盡管這方面的問題很復雜,并非短時間內可以解決,但立法讓我們看到了更多希望。相信在用戶信息安全意識提升、平臺自我凈化,以及立法與規(guī)則趨嚴的共同作用下,我們能夠早日不受隱私泄露的困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據自由”。文/東方亦落
申請創(chuàng)業(yè)報道,分享創(chuàng)業(yè)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chuàng)業(yè)新機遇!
隨著數字中國戰(zhàn)略的步步落實,大數據已經成為錨定戰(zhàn)略定位、搶得市場先機的重要基礎元素。為彰顯行業(yè)發(fā)展現狀,遴選、推薦優(yōu)秀企業(yè),長城戰(zhàn)略咨詢近日在2023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yè)博覽會期間,重磅發(fā)布《中國大數據獨角獸企業(yè)榜單》,根據獨角獸企業(yè)國家推薦性標準,篩選出259家2022年中國大數據(潛在)獨角獸企業(yè)
2023年6月15日至18日,2023北京健康醫(yī)療大數據論壇、醫(yī)促會華夏健康數據與數字醫(yī)學高峰論壇、第三屆中華預防醫(yī)學會腎臟病預防與控制專業(yè)委員會學術會議將同期于北京舉行。論壇以“學術引領數智健康”為主題,著眼國家戰(zhàn)略需求,聚焦前沿科技在健康醫(yī)療領域的發(fā)展與實踐,薈萃全球頂尖學術觀點,促進多方跨界融
近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qū)管理委員會公示了北京市2023年第2批科技型中小企業(yè)名單,谷器數據借助優(yōu)秀的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成功入選。此次評價指標圍繞科研人員、研發(fā)投入、科技成果等三個維度,成功入選科技型中小企業(yè)是對谷器數據專業(yè)化發(fā)展、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產品技術實力的激勵與肯定。科技型中小企業(yè)
評審寄語面向車間現場生產制造過程的數字化管理,谷器數據SupplyX·MES通過推動更有效的工廠運行和現場效率,提供從接收生產計劃到制成最終產品全過程的生產活動實現優(yōu)化的信息,成為新型工業(yè)化的標桿力量!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互聯網周刊》、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等機構聯合主辦的“2023(第八屆)
在如今這個數字化轉型時代,大數據在企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大數據技術以更高效和有效的方式提供最好的服務,同時還可以提高生產力、提高客戶滿意度和更高效的智慧化運營。其中,成都四方偉業(yè)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方偉業(yè)”)以優(yōu)秀的大數據產品和服務獲得了多項行業(yè)榮譽。去年,2022數博會數
把脈中國數據智能化
2023年,幾乎可以被定義為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大模型元年”。ChatGPT的全球爆紅,徹底點燃國內的大模型賽道,曾經的“創(chuàng)業(yè)英雄”、如今的商業(yè)領袖們親自下場,接連發(fā)布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與大模型布局。大模型火了,沉寂許久的互聯網行業(yè)又有了新的“戰(zhàn)事”。同時,大模型的快速發(fā)展也改變了云市場的現狀,企業(yè)對
近日,數字化市場研究咨詢機構愛分析發(fā)布了《2022愛分析·數據智能廠商全景報告》,愛分析從技術研發(fā)能力、服務客戶數量、收入規(guī)模等維度對廠商進行了全面專業(yè)的評估
2022年11月18日,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產業(yè)創(chuàng)新賽事——2022第一屆中國大數據大賽圓滿落幕。工業(yè)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fā)展司數字經濟推進處處長張建倫,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孫文龍出席頒獎典禮并致辭
2022年11月17日,在廈門市工業(yè)和信息化局的指導下,以“數據確權”為主題的2022數據資產(廈門)論壇在廈門成功舉辦。本次論壇以“數據確權”為主題,由廈門市互聯網域名應用服務產業(yè)協會和構信網(公信.中國)聯合主辦
近日,國內知名數字化市場研究咨詢機構愛分析正式發(fā)布《2022愛分析·信創(chuàng)廠商全景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綜合考慮企業(yè)關注度、行業(yè)落地進展等因素,遴選出在信創(chuàng)市場中具備成熟解決方案和落地能力的廠商。
10月31日下午,由數博會執(zhí)委會主辦、數據觀(北京)傳媒科技有限公司承辦、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協辦的第四期數博思享會“實踐先行觀公共數據價值與應用”活動成功舉辦。
近日,由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組委會主辦,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河北省工業(yè)和信息化廳承辦的“第一屆中國大數據大賽”(簡稱大數據大賽)正式啟動。
廣州光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fā)的數據中臺產品GI大數據中臺V2.0產品是國內率先推出符合新創(chuàng)標準的中臺產品,基于“大數據+AI”等技術全新打造,集數據采集、融合、治理、服務、管理為一體的旗艦平臺。
廣州光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fā)的數據中臺產品GI大數據中臺V2.0產品是國內率先推出符合新創(chuàng)標準的中臺產品,基于“大數據+AI”等技術全新打造,集數據采集、融合、治理、服務、管理為一體的旗艦平臺